今年是建國70周年,中國橡膠工業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成功的實現了經濟結構重大變革,科技成果大量涌現,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智能化、 國際化發展綻放精彩。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橡膠工業于政治動蕩、戰亂頻發,發展舉步維艱。據史料統計,1948年,中國名義上有橡膠廠263家,擁有煉膠機(開放式)1009臺,月生膠加工能力4000-5000噸。這些工廠多為作坊式工廠,且由于原料短缺等諸多原因,基本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橡膠行業攻克技術、設備、原材料和資金等重重難關,全力扶持國有、私營企業恢復和擴大生產,完成了各項生產恢復任務。1952年,全國生產輪胎42萬條,膠鞋6169萬雙。橡膠工業的振興,為建設新中國、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1953年起,中國經濟建設開始實施5年計劃。國家對橡膠工業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并提出集中力量、重點建設的發展方針,培育出了一批像上海正泰、大中華等這樣的大廠,建設起了上海、青島、天津、廣州、重慶,以及東北等橡膠工業基地。之后,通過老廠內遷、三線建設,如樺林廠部分內遷建設的河南輪胎廠等,以及國家投資、幾家廠院共同參與建設的東風輪胎廠等,實現了橡膠工業的合理布局,擴大了產能。從建立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前夜,中國初步建成了產品門類較為齊全,科技、設計、生產、原材料供應、設備制造,以及廢舊產品綜合利用等一套相對完整的橡膠工業體系,主導產品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但是,由于國情所限,國內生產的幾乎全是老產品,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差距。
上世紀80年代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中外科技溝通、交流的大門,中國橡膠工業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七五”伊始,原化工部橡膠司提出,以子午線輪胎、高強力和難燃輸送帶、中高檔膠鞋,以及汽車和工程建設等橡膠配件為重點,著力推動橡膠產品升級換代,推動全行業整體技術進步。橡膠工業以產品更新為主導的大發展帷幕,從此拉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橡膠工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據統計,40年來,中國橡膠制品銷售收入增長了321倍,利潤總額增長了70倍。輪胎、力車胎、膠管膠帶,以及各種橡膠制品的總產量,均分別增長了幾十倍到上百倍。
中國橡膠工業還打造出了密不可分的橡膠工業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包括橡膠材料、炭黑、助劑、骨架材料、技術、裝備、市場機構等。
近年來,中國橡膠工業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科技成果大量涌現,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智能化、 國際化發展綻放精彩。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輪胎生產和消費國,年產輪胎8.16億條,相當于美、日、德三國的總和。中國輪胎產品約40%,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形成了以中策、玲瓏、三角、賽輪、雙星、風神、雙錢、萬力等十大企業集團。中國輪胎技術從多年的跟蹤追跑,開始走上齊跑、領跑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