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財政部新聞辦公室對外發布消息,從今年4月20日至9月30日,化肥類產品將在現在出口稅率的基礎上加征100%的特別出口關稅,調整后化肥出口稅率為100%至135%不等。與此同時,2008年每噸鉀肥進口價格上漲400美元。這兩大消息讓國內眾多化肥企業大呼“很受傷”,其中以磷肥企業最甚,氮肥企業次之,只有鉀肥企業沒受什么影響;另外,有一些企業反映關稅上調加重了他們對后市不確定因素的擔憂。筆者認為,對于國家這一產業政策的出臺,化肥企業首先要做的應是理性對待,第二就是要盡快找尋規避風險之路。首先要理性看待此次關稅調整。很顯然,此次關稅調整的目的就是要堅決遏制出口,平抑國內化肥價格,有點兒一次到位的味道,也超出了國內不少化肥企業的心理預期。其實,有預見性的企業早就應該想到,在近期國家兩次對化肥出口關稅進行調整但均未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為保護農民的利益,把資源留在國內,平抑國內化肥價格,國家肯定還會有新的、更為嚴厲的措施出臺。就氮肥企業而言,在第二次關稅調整前,已經有企業認為該輪調整會將旺季時的關稅加到40%甚至50%,但當時的結果是35%,這讓許多企業都松了一口氣。而調整并未到位,企業也心知肚明。因此,再次調整就成為必然。而且,化肥行業是涉農行業,國家不可能讓企業賺大錢,這是不爭的事實。最近剛剛宣布要進軍中國化肥行業的一家加拿大化肥企業的總裁就曾對媒體說,我們到中國來不準備賺大錢,甚至有初期不盈利的打算。也許,正是這種心態,才能讓他們實現開拓中國化肥市場的目標。因此,國內企業如果要想長期在化肥行業做下去,更要把心態放平和。當然,在理性看待關稅新政的前提下,企業還要盡快找尋規避風險之路。企業在無法左右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就需要從自身尋求突破,加強產品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力度,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對企業而言,繼續生存的第一要務就是實現多元化發展、延伸產業鏈,盡量避免與其他企業進行同質化的競爭。另外,從化肥行業目前的情況看,搞醇肥聯產是企業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企業應在醇肥聯產基礎上,延長碳一產品產業鏈,生產市場前景較好的二甲醚、醋酸、甲醛和聚甲醛等附加值較高的產品,這樣既可以確保化肥企業的正常盈利和國內化肥的充足供應,也不必為每年的化肥淡儲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