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沿海地帶部分鞋廠倒閉的根本原因,是這些鞋廠的產品是完全競爭的,沒有定價權。而知名品牌的鞋子就不再是完全競爭的產品,而是具有某種壟斷特征的產品了。一旦一個產品具有了壟斷屬性,就可以有定價權。成本上升了,價格就可以水漲船高,顧客照買不誤。要獲得定價權,就必須依靠創立自己的世界名牌。這是東莞鞋廠倒閉給我們的最大啟示。這兩年,不時聽到著名制造基地東莞的負面消息,最近突然看到東莞千家鞋廠倒閉的新聞。據說,那里不少鞋廠已經準備外遷。于是,很多人憂心忡忡,并積極尋找對策,以圖重振東莞鞋業。鞋廠大致把倒閉歸結為三個原因: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人民幣升值確實是工廠倒閉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是人民幣升值是對美元來說的,對歐元卻一直在貶值。東莞的鞋不但出口美國,還大量出口歐洲,對美國的出口下降,對歐洲不應該下降太多吧。再說,對匯率變動的風險,也不是沒有應對的辦法,如改變結算的幣種,不用美元而用其他貨幣,以及外匯掉期,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至于人工成本上升,更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伴生物。正是靠著成為制造業的基地,東莞等許多地方逐漸富裕起來,于是,土地、房租等的價格上漲在所難免,由此造成生活費用上升,所以,人工成本的上升是產業聚集的必然結果。同時,增加勞動者的收入,既是勞動者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至于《勞動合同法》,不過是把本來屬于員工的權益規范化,工廠總不能以侵害員工利益作為運轉的前提吧。所以,《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至多不過是一個導火索,把鞋廠的問題提前暴露出來罷了。總之,這些原因加起來解釋的僅僅是:生產成本為什么上升。但是,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導致工廠倒閉。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為什么就沒有倒閉?如果這些都不足以解釋鞋廠倒閉,那鞋廠倒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這些鞋廠沒有定價權,在人民幣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勞動合同法》實施后,鞋廠不能提高產品價格,而一旦成本超過價格,倒閉就在所難免。不能提高價格,是由制鞋業的內在屬性決定的。制鞋業屬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有定價權,鞋的市場價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廠和消費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像糧食的價格由所有生產者和消費者決定一樣。在這個意義上,制鞋和種糧食沒有區別。所有的鞋廠只能接受這個市場價格,而無力改變這個價格。雖然東莞號稱“世界鞋都”,產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這是就總量而言,就單個鞋廠來說,沒有任何一家鞋廠的規模大到能影響價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農場都不足以影響世界糧食價格一樣。核心的問題在于,東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達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個國家如果愿意都能生產。東莞能生產,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幣沒有升值的時候,在人工成本還比較低的時候,東莞的鞋比其他國家的鞋有優勢,也就是價格一些便宜。但是價格優勢,是難以持久的。韓國是亞洲地區最早大量出口鞋的國家,后來隨著人工成本的攀升,價格優勢不再,于是,于是開始向我國臺灣地區轉移,現在,東莞成為制鞋的中心,不過是這種轉移的重演,東莞的很多鞋廠老板都來自臺灣地區。可以預計,東莞的鞋業將會轉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如東南亞,非洲等。這種轉移具有不可逆性,因為人工成本一旦提高,便難以再下降。所以,東莞鞋業的出路不是回復到原有的規模,這是幾乎不可能的。而是在多年大量制造的基礎上,鍛造幾個世界級的名牌產品,就像耐克。耐克鞋和東莞鞋,質量并無很大差異,而價格卻差別甚大。原因就在于耐克具有品牌影響力。知名品牌的鞋子,就不再是完全競爭的產品,而是具有某種壟斷特征的產品了。一旦一個產品具有了壟斷屬性,就可以有定價權。成本上升了,價格就可以水漲船高,顧客照買不誤。這些年,“中國是世界工廠”,“外國人用的都是中國產品”,這些話時常掛在很多人嘴邊。但是外國人用的我們產的東西,差不多都是鞋子、衣服這類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也不是什么名牌的產品。它們自己本來也生產,只是因為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而轉移到了我們這里而已。比如電視是美國人發明的,美國是電視機的最早生產國,后來轉移給了日本,再后來轉移到了中國。因為對美國來說,生產電視已經沒有比較優勢可言,轉移了這些不再有優勢的產業后,它們就可以集中資源生產自己更拿手的,比如internet、windows操作系統等。反觀我們用的發達國家的產品,比如波音飛機等,多是我們自己不能生產的。像internet這樣的產品最需要的不是資金,不是勞動力,而是想象力和創造力。要知道,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單單依靠生產完全競爭的產品就成為經濟強國的,而是必須依靠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依靠創立自己的世界名牌,美國是這樣,日本也是這樣。我們已經有了創立世界名牌的基礎,制鞋業就是如此,但是有了基礎不一定就能做出名牌來,這里面需要我們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這是東莞鞋廠倒閉給我們的最大啟示。(王福重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